2022-01-02 11:54:58
无锡23岁失联女孩找到了,但已不幸遇难,遗体于12月17日在梁溪河河道中被发现,就在其最后被监控发现的小区门附近不远。遗体体表无外伤,衣着完整。在打捞过程中,无锡一家科研单位使用声纳定位确定了位置,才得以将其打捞上岸。
无锡失联女孩被发现身亡
通过调查走访、现场勘查和法医检验,警方认为死者符合生前溺水死亡特征,排除了他杀。至于是自杀还是失足落水,还需要进一步判断。
这几天失联女孩的下落一直为公众所关心,如今显然出现了最坏的结局。有一个问题让人不免有些疑惑:在一般的印象中,在水中溺亡或被抛入水中的尸体,一般用不了多久就会浮出水面,无锡失联女孩的遗体为何过了8天仍然沉在水中,直至用声纳定位才被发现呢?
失联女孩遗体被打捞上岸
咱们先来看看正常人在水中是会浮着还是下沉。相信有人会说:这有啥好探讨的?人掉进水里当然会沉下去,要不然我们还学游泳干啥?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。人体的平均密度是1.02克/立方厘米,而水的密度是1克/立方厘米,可见如果人没穿任何衣物的话,密度与水差不了多少。
如果人刚刚吸了一口气,肺部充满空气的话,平均密度就有可能会比水略轻,此时如果把人体全部没入水中,是不会沉下去的,就是真想潜入水底也很难。但如果肺部的空气被呼出,那平均密度又会大于水,从而开始下沉。
人的总密度大于水就会下沉
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,与人种和体质也有很大关系,有些人肌肉含量高,密度大,浮起来就比较困难,例如黑人游泳的能力就比短跑差得多。而有些人天生密度就小,相对就容易漂在水面上。
在以往的报道中,确实有人利用这种方法在水中漂浮自救,具体做法是不要挣扎,维持仰面朝天的姿态,仅露出口鼻在水面以上,以最大程度增加浮力,同时不要深呼吸,尽量保持肺部有较多的空气。2020年佛山南海区一位75岁的老人掉入鱼塘,就是靠这种方法一直维持漂浮状态,直到获救。
75岁老人靠“仰漂”获救
但如果是人溺亡或死亡后被扔进水中的话,情况就会有所不同。人溺水窒息后,一般六至七分钟就可能死亡,这时肺部的空气会逐渐排出,并被水充满,使人体的总密度增大,浮力小于重力,于是沉入水底。
但再过一段时间以后,人体组织慢慢腐败,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气体,使尸体膨胀,密度减小且浮力增大,当浮力大于重力时,尸体就会再次浮出水面,成为浮尸。
在这方面男女也会有差异。男性肌肉含量高,相对不容易上浮,而女性脂肪比例较大,脂肪的密度比较小,浮起来的时间也会相对较短。另外男女漂在水面的姿势也不相同,男性一般会脸朝下趴在水面上,女性则经常仰面朝天漂浮。
死海上的游客,浮力大于重力就能漂浮
有些人溺水死亡后,仅过几个小时就会漂起来被发现。为什么无锡失联女孩过了8天却还未上浮呢?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,根源还是浮力和重力。
在死亡过程中,有些人由于特殊原因肺部的空气无法排出,还有一些是在入水之前已经死亡一段时间,尸体已开始肿胀,这些情况下尸体很快就会浮起来。而饿着肚子的人,由于胃部空气较多,上浮也会比较快。
另外,如果发生在比较热的夏天,水中微生物活动旺盛,分解过程迅速,一般两天之内就能浮起来。但如果遗体长期没有浮出水面,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失联女孩身上衣物完整
一个是水下的情况,如果水比较深,水流有漩涡,或是水底有植物和淤泥,都很有可能对尸体上浮造成阻碍,延长时间。另一个是身上是否穿着衣服,由于衣服有吸水性,被水浸透后的密度比水大,会造成总的重量上升,从而使尸体浮不起来。失联女孩身上衣物完整,因此会增加上浮时间。
而如果是冬天的话,微生物活力较低,分解速度慢,尸体上浮的时间可能会长达两周。现在正值12月份,无锡地处江南,冬季虽然没有北方冷,但这几天最低气温也能接近0度。事发地梁溪河最深达4米,沿岸水深达2米,考虑到水流、植物、淤泥等因素,再结合身上的衣物,遇难女孩的遗体8天没有上浮,也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了。
无锡救援人员在水上打捞
既然一直沉在水中,要找到遗体确实困难重重,这就像核潜艇在水下作战时很难被发现一样。我们经常看到其他类似事件中,救援人员在河道拉网式搜索摸排的场面,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。
本次打捞则采取了高科技的声纳定位加人工摸排的方式。声纳恰恰是用于发现潜艇的设备,在军事和民用科研中都有广泛应用。这次使用的应该是主动声纳,它可以在水中发射声波,通过回波来判断水里是否有物体,以及目标的方位。一些海洋动物如海豚等也利用声呐原理来定位水下的鱼群等。用声呐来打捞遗体,确实能大大提高效率。
用声纳探测潜艇
不管怎么说,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,令人痛惜。现在重要的是查明事件原因,是个人因素导致自杀,还是河道防护不到位,致使女孩不慎失足,并让后人引人以戒。
#无锡失联8天女孩身亡警方排除他杀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