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1-19 10:36:57
01
如果家人或是最好的朋友,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,你会怎么办?
基本上有两种态度:
一是选择忘记、选择原谅。持这种心态的人觉得,纠缠会让自己的伤痛更大,用宽恕的心对待人和事,自己会变得平和许多。他们爆发的燃点不高,很少会责怪对方,只是有时会感到失望。
第二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持这种观点的人态度比较鲜明,他们认为不管对方是谁,做出这样的事,本质是对自己最大限度的压榨。
如果选择不做声或者原谅,就会传递给对方一个没有底线的信号。对方就会蹬鼻子上脸,变本加厉地继续盘剥。所以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不同就特殊对待。
我想说的是,无论是谁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,首先不要纠结,否则只会让自己更痛苦。其次,切不可进行报复,因为报复了也不会感到快乐。如果对方给的伤害,已触碰到自己的底线,可以选择果断离开。第三,努力让自己过好的同时,不要将善良给了欺负自己的人,那样会让自己更加失望、后悔。
02
张婷(化名)生在农村,从小就非常懂事、独立。这源自于全家人对她的态度,因为弟弟的出生,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都把精力放在了弟弟这棵独苗身上,对张婷这个孙女视为可有可无。
小时的张婷会哭闹、会争,但大人不变的态度让她渐渐习惯。她知道在家长眼中,自己和弟弟是有区别的,所以很少再对他们提出要求。
她逐渐学会了不依赖大人,因为她受够了失望。
张婷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,不再与弟弟争零食、抢玩具,每学期期末都能拿回一张三好生的奖状。这些对她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,可以弥补缺失的家庭温暖。
日子一天天地过着,为了让家里条件更好一些,张婷父母外出打工。不幸的是,只过了半年,张婷的父亲因工伤摔断了腿,无法继续劳作,夫妻俩只好回到老家。
没有了经济支柱,全家人的生活变得异常拮据。为了给家中减轻负担,奶奶主动提出要张婷辍学的决定。
“凭什么!”学习是让张婷感到唯一快乐的事,也是她的精神寄托。“你个姑娘家,学多了有什么用,再说家里供不起你和你弟俩人上学。”奶奶说道。
“为什么不让他辍学!”张婷喊得撕心裂肺。可家中无人回应。
就这样硬生生、毫不讲理的,张婷没有再踏入学校的大门。
如果被家人极端不公平地对待了,一定很痛很痛,因为“家人”二字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信任和情感。如果换作被外人欺负,可以毫不犹豫地反击回去,但正因他们是家人,这种巨大的内伤只能自己吞下。选择原谅吗?不可能。未经他人苦,莫劝他人善。同样的伤害如果是家人给的,伤害力会放大几百倍!
张婷辍学那年仅仅16岁,成年之后她选择到城里打工。热爱学习的她没有放下书本,没事的时候就学学英语。后来听说可以高自考,她又重燃希望,每天不管多累都坚持学习,直到拿下英语本科证书。
张婷的弟弟不是学习的料,白白浪费了家中上学的名额。他初中毕业后就四处打工混日子,挣得也不多。本来指望他能有出息,如今却连自己都养活不起。
几年的变迁,爷爷奶奶纷纷去世,弟弟的不争气让父母失望至极。再看看他们很少管过的张婷,如今已经成为一名白领,自己在城里谈了对象,结了婚。
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父母无路可走,想投靠女儿。他们来到城市找到张婷,面对父母说的让她替弟弟养老的想法,张婷说:“奶奶逼我辍学时,你们只会顺从,现在休想让我给你们养老,请滚出去。”
不论是谁曾做过对不起自己的事,就不能轻易选择原谅。如果受伤了还微笑,承受不起还硬抗,对方只会觉得还不够,要继续欺压。我们的善良要给对的人,不亏待他们的每一份热情;我们的决绝要给伤害过自己的人,不讨好任何的无情与冷漠。
张婷的话虽狠,却是个有责任感的人,她做不出狠事。她还是给父母租了一间房子,平时送些吃的用的,以尽自己赡养的义务和责任。
03
那些风清云谈般说着原谅别人的人,一定是不曾体会过痛心的苦楚。以张婷为例,学习是她小时唯一的寄托,唯一的希望,当全家人把她的希望毁了,她是一种怎样绝望的心情。
她承受的痛,大人不理会。相信她对自己说过无数次“算了”,这两个字中包含了太多对家人的期望和失望。当失望攒够了就会选择离开,因为真正的苦是说不出来的,离开才能抚平心中的伤。
对张婷来说,她的家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家人。家人应该是给予我们支撑、理解和爱的人,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源源不断地吸取正能量,并反馈于他们。当你从最亲近的人身上感受不到这种爱时,就应该懂了,他们不值得自己单方倾注情感,还是为自己的新生活早做打算吧。
面对亲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时,我们更要构建起完整独立的人格,没人能帮自己的时候,就自己帮自己。切忌不要因为有血缘关系,就无限的忍让和包容。
我们会对亲人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,但不代表可以任由他们压榨,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羁绊。爱憎分明、善待自己才是优选。
文/无笔
亲人也会做对不起自己的事,你会因他们的身份不同而特殊对待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