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1-24 23:36:43
离开瑞幸咖啡后的陆正耀,一直走在追赶新风口的路上。
共享空间、趣小面两个创业项目没了下文之后,陆正耀又马不停蹄盯上了新的生意——预制菜。
据悉,陆正耀的预制菜项目舌尖工坊已于今年 1 月开始招商,在厦门的一家酒店里进行了预制菜项目的推介,并且在北京东五环开设了门店。
受 " 懒人经济 "、疫情宅家等诸多因素推动,预制菜近年来逐渐火热,在 C 端消费者中的接受度越来越高,因而也受到了资本的关注和青睐。
据统计,仅 2021 年便有王家渡食品、鲜物志、三餐有料、寻味狮等面向 C 端的预制菜品牌获得融资,珍味小梅园更是在近半年内获得两次融资。IDG 资本、源码资本、番茄资本、美团龙珠等明星机构纷纷押注。
NCBD(餐宝典)的《2021 — 2022 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2021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 3000 亿元,预计到 2025 年将会突破 8300 亿元。
但这个数据的问题在于没有明确区分 B 端和 C 端业务。其中 B 端业务虽然名义上叫预制菜,但有更强的供应链和农副产品加工属性,利润稀薄。
预制菜正在经历从 B 端到 C 端的转变过程,真正意义上的 C 端消费品预制菜占比不到 30%,仅有约 900 亿元的规模。且面向 C 端的渠道里,也包含了传统电商、KA 渠道(大卖场和连锁超市)和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区分。
在预制菜的这么多路线当中,陆正耀可能选择了较为困难的一条:不但要做线下专卖店,还在产品中加入了大量的生鲜配菜,这使得供应链管理和门店周转的难度倍增,堪称 Hard 模式。
风口里的 " 窄门 "
不同于目前 to C 端的预制菜普遍采用纯速冻调理制品,舌尖工坊的产品中还包含了为数不少的生鲜配菜。
预制菜站上风口之际,各种速冻面食、自热小火锅、卤菜等食品纷纷蹭上了预制菜概念。这导致一二级市场对于预制菜的定义随之模糊。
" 狭义 " 的预制菜仅指半成品菜,是在工厂搭配好的菜式后经冷冻或真空包装保存,消费者购买回来后,只需要简单的加热或烹饪就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道菜。尤其是家喻户晓的荤菜,如梅菜扣肉、酸菜鱼、佛跳墙等菜品。
更广义的预制菜,其品类和食材就大大增加了。一位预制菜行业专家根据销售经营范围,将预制菜分为了 6 大类,包含了 1)料理包 2)酒店菜,3)速冻调理制品,即传统意义上的预制菜 4)生鲜类,一般是商超内的净菜 5)烧烤类;6)火锅类;7)小酥肉等菜肴半成品。
就在这 N 多条预制菜路线里,陆正耀可能选择了较难的一条。
在产品品类上,不同于目前 to C 端的预制菜普遍采用纯速冻调理制品,舌尖工坊的产品中还包含了为数不少的生鲜配菜。
图片来源:舌尖工坊合作伙伴计划书
一份料理包中,既有速冻调理制品,也有生鲜类的净菜。以舌尖工坊 APP 上一份净含量 345g 的干锅肥肠为例,其中卤肥肠 200g,配菜包 115g ( 包含洋葱、青红椒)、香辣酱 30g。
配菜包作为一种生鲜产品,其加入对于整个预制菜的风味有更好的提升,对于消费者也更方便,但众所周知,生鲜产品的损耗问题难以避免,很容易影响门店利润。这对于本身毛利率就不算高的预制菜来说可能是不小的负担。
目前市场上 to C 端的预制菜品牌,如珍味小梅园、味知香、冻品先生普遍是纯速冻调理制品,保质期在数月甚至一年,对于门店周转率的要求并不高。
一旦加入了生鲜类的配菜,其保质期就只有数天时间,这就让整条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、对于门店周转效率的要求也大大提升了。
按照此前行业内的通行做法,这些净菜配菜一般都由郊区的工厂统一加工再配送至城区各门店,几乎是另外开辟出一条供应链,在整体的成本上要高出不少。
升级版的 " 青年菜君 "?
影响舌尖工坊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,还是要归结到消费者接受度。
一位专注消费领域的投资人告诉巨潮,舌尖工坊让他想起了在始于 2012 年的上一轮 O2O 创业潮中失败的青年菜君。
创立于 2013 年的青年菜君是一家售卖半成品净菜的 O2O 企业,曾经获得过梅花创投、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的多轮融资,但因为资金链断裂倒下。
归结其失败的原因,相关从业人士认为青年菜君的客单价较低,且物流、生鲜损耗等成本侵蚀了利润空间。在盈利困难的情况下,青年菜君在线下铺设门店、自提柜等重资产投入消耗了过多资金,最后资金链出现问题。
青年菜君原供应链总裁曾行曾撰写《我劝大家不要做 To C 净菜的三大理由》指出,一是消费者对于净菜接受度不高;二是预售模式有难度,消费者也不知道明天吃啥;三是做社区生鲜还是要解决订单密度问题,单独做净菜很难支撑。
舌尖工坊并未采取线上预售的模式,其预制菜几乎全部都是荤菜,也保障了更高的客单价,但重资产投入和订单密度的问题仍然存在,这使得其看上去很像是一个升级版的青年菜君。
与当初的青年菜君一样,巨潮认为,影响舌尖工坊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,还是要归结到消费者接受度。
对于一家线下门店来说,辐射范围内的客流能否支撑其正常运转非常重要。虽然近两年预制菜在大众心中的接受度提升,但一定程度上源于疫情导致的餐饮消费由外出转变为居家。预制菜在 C 端能否持续火热仍有待市场验证。
图片来源:舌尖工坊官网
有行业专家分析指出,目前预制菜的消费群体分布呈现金字塔状。金字塔顶端占比 10%,这类家庭有全职太太或者保姆做菜,一般不会采购预制菜;金字塔底端占比 50%,这类人群对价格敏感,要求价格低,也不是主要客户;
金字塔中端占比约 35% 的消费者,才是预制菜真正需要抓住的客户。这些消费者往往有一定消费能力,对品质有一定要求,但是没有过多时间花在做饭上。
在消费者接受度不高且分布较为分散的情况下,如果走线上渠道和线下 KA 渠道(大型卖场和连锁超市)都没有问题,但贸然大规模铺设线下门店,可能意味着过高的重资产投入和风险,尤其舌尖工坊的产品在 C 端还没有建立起足够认知度。
舌尖工坊虽然可以通过加盟的方式将风险分摊给加盟商,但最终社区店还是需要一定的订单密度来支撑,否则门店运转出现问题后,加盟商也会失去信心。
抖音充值 海外充值 支付宝充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