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3-09 02:58:01
云电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://www.yuntv.org
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,毛主席的所有革命活动,无不与他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紧密相关。但是,毛主席到了人生的晚年,也和普通老年人一样,身患多种疾病。
根据毛主席晚年最信赖的秘书张玉凤回忆,1976年7月底发生了唐山地区的大地震之后,毛主席的身体更加恶化。他虽然也还是每天看书,但常常处于昏迷状态。
毛主席在最后的日子里,依然是既不愿意打针,也不愿意吃药。他依旧相信,靠自己身体的抵抗力能战胜疾病,他依旧坚守着治病也要“自力更生”,因为用药打针,是“外援”。
但越来越虚弱的身体,使他固守的道理已处于失败,他几乎是水米不进。在医生的多次劝说下,他才同意用了鼻饲插管。这种插管很细很细,是从国外进口的,可以从鼻子一直插到胃里去。用其输送营养,维持生命。
“主席,您别老不听医生的意见,人家刘伯承身体不比你好,用了鼻饲管,效果特别好。您老说靠自己的抵抗力,您没有营养,怎么有抵抗力呀。”有一天,护士小孟(孟锦云)又对主席进行了一番劝说。
毛主席接受了“劝谏”,然而这时离他故去,已经时日无多了。
也许很多人会想,在毛主席晚年,陪伴他最多的应该是一起革命过的战友,共同处理国家大事,或者说是他的家人,给予他亲情的温暖。但事实上,造化弄人,与他相处最久的是身边这些秘书们,给了他人生最后的安慰。
毛主席和张玉凤合影
毛主席晚年的生活秘书
张玉凤就是其中的“佼佼者”,是毛主席最贴身的生活秘书。1960年代,她曾任职于牡丹江铁路局的餐车服务员,广播员,后来成为了毛主席专列的列车服务员。而她正式调进中南海,是在1970年7月。
一个上午,她正在清扫车厢,列车长通知她去一趟中南海,她来不及梳洗打扮就跟着走了。当小车拐进警卫森严的“深宫禁院”时,张玉凤确实没想到自己将伴随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,度过其生命的风烛残年。
这个时候的毛主席,已经不再是人们心目中“红光满面”的形象。他实际上头发已花,面容也苍白憔悴。每到入冬或开春,总免不了生病,而且得的都是老年人容易染上的严重疾病。
1971年初,毛主席因感冒引起支气管发炎,昼夜咳嗽。他固执己见,不相信吃药,不遵医嘱,照样吸烟,生活作息全无规律,结果转成大叶性肺炎。由于不停地咳嗽以至无法卧床,只能日夜坐在沙发上打盹。
张玉凤
而这时在他身旁伺候的人就是张玉凤。她没学过医,也没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,只好一边干一边学,直到毛主席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。在这样的朝夕相处中,毛主席慢慢感觉到了只有亲人才能带来的温暖和安心。
张玉凤做起事来特别细心认真,这也是毛主席后来放心地把很多机要事务交给她打理的主要原因。有一件小事便可以说明。据毛主席身边的护士回忆,1975年夏天,在自己来到毛主席身边四个月后,一直对她很热情的毛主席突然变得冷漠起来。
小孟几次想同他说话,毛主席都不愿理睬,显得心烦意乱。经细心的张玉凤问询后才知道,原来是毛主席被小孟吓到了。毛主席房间里特别静,而小孟进房间时却总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突然出现在他面前,常常把这个80多岁的体弱老人吓一大跳。
张玉凤告诉小孟,以后进房间时先给他点声音,比如咳嗽一声,或出点儿粗气。这样老人好有个思想准备,问题就这么解决了。
在与毛主席的朝夕相处中,张玉凤的照顾无微不至,这给了老人家巨大的精神支持。作为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,毛主席的人生可谓历经坎坷,而他的晚年其实在别人看来,也是充满了各种难言的忧愁。
父亲的苛责与母亲的柔情,毛主席成长的心路历程
生于晚清末年的毛主席,在壮年时期积极投身革命运动,但他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。他出生于一个基本小康的农村家庭,父亲做点小生意,儿子帮忙打理,生活还算安逸。
不过,他与父亲的关系长期不睦,并且逐渐恶化。毛主席的父亲具有极强的控制欲,对子女的要求可谓苛刻。而作为长子的毛主席则首先受到了冲击,父亲总因各种小事情发脾气动粗,让孩子“压力山大”。
而毛主席本人却偏偏叛逆心极强,在面对父亲的各种打击时,没有过多地选择忍隐忍,而是强烈反抗。有一次,当毛主席与父亲在宴会上发生冲突,毛主席直接跑到池塘边,威胁其父,如果继续“压迫”,马上投河。
因而,父子关系成为了毛主席年轻时难以抹去的灰色记忆。不过后来当他立志出门求学时,虽然父亲并不赞同,却在亲友的劝说下,也没有阻拦,从此海阔凭鱼跃,毛主席从家庭获得了“解放”,开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征途。
尽管毛主席和自己的父亲关系差劲,却与母亲舐犊情深。儿女作为父母的心头肉,疼爱自不待言,而毛主席的出生确实充满了传奇。其母在怀他之前,已经有过两个孩子,但是统统夭折了。
于是在迷信的人看来,毛主席的母亲也被认为不祥。因而在毛主席出生后,给母亲内心带来慰藉的同时,也为她带来了担忧。
她害怕重蹈前面两个孩子的覆辙,当孩子满月之后,按照规矩,母亲带着毛主席回娘家。毛主席的外婆,是个传统的农村老太太。由于前面两个外孙的夭折,让这个老太太变得非常迷信。于是,毛主席的外婆就请来一位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,给小孩子算算命。
而在算命先生的建议下,外婆决定给毛主席找一个“干娘”。大家知道,在很多地方的农村,都有这么个传统:给孩子找个干娘,可以保证孩子健康成长。
找谁当干娘呢?毛主席的外婆灵机一动,与其找一个人,不如找“观音石”。“观音石”是毛主席外婆村头的一块大石头,谁也不知道它已矗立在那里多少年了,在传说中,这块石头具有灵性,村里人都把它称作“观音石”。
找了一个好日子,毛主席的外婆和母亲带着他,来到大石头前,点上香,摆上供品,正式拜这块石头为干娘。之后,毛主席的外婆就给他起了乳名“石三”。其中,“石”的寓意就是“这块石头的孩子”,“三”的寓意则是“第三个孩子”。
不知是不是这块石头真有灵性,反正,在母亲日夜的虔诚祷告中,石三伢子健健康康地长大了。可是,母亲却没能看到这一天。
1919年,毛主席的母亲因病逝世,享年53岁。母亲性格宽厚,待人善良,毛主席非常敬重她。毛主席曾经这么评价自己的母亲:世界上有三种人,损人利己的;利己而不损人的;可以损己以利人的,自己的母亲,便属于第三种人。
人生归途,毛主席的生命记忆
父母对于毛主席的记忆既遥远,又亲近,而父亲与母亲给他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,因此对于母亲的感情应当是更加深厚的。不过,革命时期的毛主席没有心思考虑这些问题,日夜为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奔波操劳,他的家庭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在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赶赴朝鲜战场,却不幸遇难。老年丧子,对个人的刺激是严重的。虽然毛主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,但家人的接连逝去,对他的精神影响还是不殊的。
毛主席有三任妻子,两个儿子,两个女儿。后来陪伴他的生活伴侣江青,其实已经超越了妻子的本分,过多地涉足政治,成为了毛主席的工作伙伴,他的情感需求被搁置了。
女儿也与父亲的关系疏离,不甚亲近,此时的毛主席在家庭生活中是失败的,如同孤家寡人,需要心灵的慰藉。
在努力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时,家庭的缺失是他难以言说的忧伤。作为高高在上的国家元首,毛主席无法像平常人那样享受老人家的天伦之乐,只能薪尽火传,直至油尽灯枯。
张玉凤最终陪伴着毛主席走到了人生的终点,戎马一辈子的时代伟人,有着莫大的遗憾,亦且行且珍惜,无悔这一生了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