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6-10 11:17:01
小小塑料袋是你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,外卖餐饮、生鲜电商更是塑料制品使用大户。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“限塑令”到2020年新版“限塑令”推出,虽然经过多年整治,但是不可降解塑料袋仍在大量使用。“限塑令”为何难落实?记者对此展开调查。
自从2020年新版限塑令实施以来,不少大型超市只提供可降解的塑料袋,一些饮品店的塑料吸管也换成了纸管,大的品牌餐饮企业逐步更换可降解餐盒。
在郑州市的一家大型超市的收银台,记者看到,这里只提供可降解的塑料袋,每个价格5毛到1块不等,收银台的货架上挂着布质购物袋,供顾客选购。
顾客:以前去哪买东西,给个袋子拎着就走,后来又说袋子收费了,要自己掏钱,掏着掏着,觉着这个也不合适,因为什么家里有很多袋子,都是用一次就扔了,慢慢出门自己都带个袋子去了。
超市负责人:我们已经根据国家的要求,去年前年已经全部更换到位,所有大的购物袋,都是可降解的、环保的。
在一家饮品店里,柜台上的纸杯、吸管都标有可降解字样。
店员:根据品牌的要求,我们的纸杯、吸管、塑料袋都换成了可降解,成本会增加,但我们也有份责任在里面,对咱们这个环保有很好的帮助。
生鲜超市、外卖平台等场景,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仍在被大量使用。
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薛东峰告诉记者,数据统计显示,2021年全国塑料制品产量约8000万吨,目前我国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大约30亿个,年消耗超过400万吨。
薛东峰:这十多年来,白色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。
可降解塑料制品推广难在哪?
一方面,传统塑料制品仍有大量的使用场景,同时,由于执法力度不足,缺少处罚依据,相关执法部门开展常态化禁限塑执法检查工作的难度较大,无法对实体和线上的市场主体,形成有效督促和倒逼作用。
薛东峰:现在的塑料制品存在溯源难问题,就是你从哪里买的,我追踪不到,提供塑料制品的企业没有资质,规模比较小,非常灵活,我们的追踪存在漏洞和难点。
另一方面,相比传统材料,可降解塑料袋的成本依然较高,在河南省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,记者看到,玉米或玉米秸秆经过粉碎、发酵,高分子合成、改性等工艺流程,变身成为可降解购购物袋、薄膜、一次性餐盒、农用地膜、育秧盘等塑料替代产品。
除了价格因素之外,降解塑料制品的承重性和耐用性不足等问题,相关生产质量检测,降解性能等标准不健全,存在生产销售三无塑料制品以及伪标可降解塑料制品等现象,在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,也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风险。
薛东峰:当它使用完以后,会变成小碎片,这让它比整体性的塑料制品降解难度更大,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质量和标准体系来把它界定。
我国与白色污染的战斗从未停止。
新版限塑令发布后,河南先后组织开展2020、2021年度塑料污染治理专项执法检查,查处非法生产、销售禁限塑料制品案件218起。
业内人士建议,限塑令真正落地,需要稳妥有序推进,从塑料制品生产、流通、消费、回收、利用,末端处置全链条发力,全社会共同行动。